从一位父亲角度看:康熙为何选择雍正,而不是胤禩

约彩365手机下载安装 admin 2025-11-08 15:29:50

康熙时期的“夺嫡之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阵营。第一阵营是胤礽支持者,以三阿哥胤祉为首。第二阵营则是胤褆、胤禩、胤禟和胤禵,他们与大批文武百官联合,反对太子胤礽的统治。而四阿哥胤禛在这场争斗中始终未显露出明确立场。直到胤礽第二次被废除前,胤禛始终保持对太子的支持,他不曾与胤礽发生过冲突,甚至多次在康熙面前为胤礽辩护。

但随着康熙的一次边塞巡视,情况发生了转折。康熙在巡视途中不幸感染风寒,胤礽却在康熙病榻前没有流露出应有的悲痛之情,这令康熙失望透顶。胤礽对父亲的冷漠让康熙的心情更加沉重。此后,太子在其他皇子生病时的冷漠态度,以及夜间到营帐视察等举动,让康熙疑心重重,甚至认为胤礽有弑君之意。最终,康熙决定废除胤礽。

1708年,胤礽首次被废除,并且公告天下。胤褆接管了胤礽的看管任务,并将他软禁在家中。胤褆与胤禩的关系非常密切,虽然他们并非同母所生,但由同一位母亲抚养长大。胤褆在支持胤禩上,颇为主动,甚至建议康熙直接处死胤礽,但被康熙严厉斥责。康熙认为胤褆这样不顾手足之情,丧失了应有的君臣之义,是无法容忍的。

然而,胤禩的阵营并未就此放弃。在得到诸多支持者和文武百官的支持后,胤禩开始活跃在争权斗争中。胤褆甚至安排江湖人士张明德为胤禩“看面相”,张明德宣称胤禩有贵人相,胤礽命不久矣,胤禩当继位。这个事件很快被三阿哥胤祉察觉,并将其告知康熙。康熙大怒,立即召来胤褆和胤禩,严厉斥责他们。胤褆辩解称胤禩并不知情,自己一人承担责任,但康熙并不信任他,对胤禩也毫不留情。

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升级,胤禩的支持者们,包括胤禟和胤禵,甚至拿出毒药,威胁若康熙坚持废除胤禩,他们将同归于尽。这种挑战父权和帝王权威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康熙,他愤怒地拔出佩刀,准备对胤禵下手。此时,五阿哥胤祺看到了父亲的愤怒,连忙跪地求情,恳求父皇给十四弟一个改正的机会。康熙终于冷静下来,决定宽恕胤禵,但对他和胤禟进行二十大板的惩罚,并且将他们软禁几个月。

至于张明德,康熙认为他企图挑拨离间皇家骨肉之间的情谊,因此将他凌迟处死,家族成员全部被抄家,流放至宁古塔。这场“张明德事件”让康熙彻底失望于胤禩,并开始重新思考继承问题。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康熙决定暂时不立太子,而将皇位问题推迟。

在1711年,胤礽再度被废除,康熙没有重新立太子,所有皇子都跃跃欲试,暗中争取机会。最终,康熙在深思熟虑后,决定立胤禛继位,即后来的雍正。雍正的低调和办事能力让康熙看到了希望。雍正与其他兄弟的关系和谐,从未暴露出明显的权力争斗意图,是康熙认为最理想的继承人。

然而,康熙的选择并非全然无误。雍正继位后,依然面临了众多兄弟的不满。胤禩、胤禟等人公开表示胤禛篡改“遗诏”,称其皇位来路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雍正毫不手软,先后将胤禩、胤禟等人软禁,最终致使他们死于非命。虽然胤禵也曾受到软禁,但在乾隆继位后获得了释放。

康熙之所以选择胤禛,而不是更加广受期待的胤禩,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他认为,胤禩虽受众多支持,但其野心和夺嫡手段过于激烈,可能会导致兄弟间的血腥争斗。康熙希望所有儿子都能平安无事,最终选择了一个相对低调、务实的继承人——胤禛,遗憾的是,雍正并未能够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维持父亲康熙所希望的“安定局面”。

《清史稿》中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清朝历史上这一段复杂的权力斗争的详细背景和深刻反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